Friday, January 18, 2013

《施政報告》之我感:不合格! (作者: Bittermelon)


梁特首上任後第一份《施政報告》於星期三出爐,報告全文分為200段,合共45頁。

我做了一個簡單統計,在九個大範疇當中,經濟佔了五頁半,房屋及土地供應佔十頁,關懷社會,家是香港(包括扶貧、社會及退休保障、安老、社福等)佔八頁多些,環保和保育佔三頁半,其餘範疇包括教育、醫療、交通運輸、文化藝術和體育發展,以及行政及政制,篇幅則介乎頁半至兩頁半之間。

若以此來推算,房屋及地產,以及社會福利應該是《施政報告》的重點,經濟次之,其餘各項則較次要。

細閱過後,報告沒有甚麼驚喜和新意,而且中期措施居多,短期措施欠奉,看後有「遠水真能救近火嗎」的疑問。說「遠水」的另一個原因,是在報告中經常說要進一步研究這個、將會檢討那個。

我又統計了一下,不計算目錄、引言和結語,整份《施政報告》合共約25000字,但「研究」此字詞出現了49次,「檢討」出現了32次。另外,「探討」、「檢視」、「加快」和「盡快」合共出現了52次。

適度有為令人擔心

身為會計師最關心就是經濟。翻開報告的相關章節,「適度有為」四個字最吸引我,皆因政府不單口講,而且正式將干預市場列為施政理念,報告還舉出買家印花稅做政府近期「適度有為」的例子。可是此舉將炒家趕盡殺絕,令市場失去平衡,因為炒家既能令樓價上升,也能令樓價下跌,措施是否真的「有為」實在見仁見智。

可是更重要的是,措施同時也減低了企業投資於物業市場的意欲,影響他們在港做生意的自由度。香港經濟之所以能成功,很大程度有賴於政府過去的「積極不干預」。現在政府明言要干預,就不禁令人擔心,日後在港做生意的制抓將愈來愈多。

究竟《施政報告》在經濟方面將有甚麼作為呢?原來主菜是要「做多做闊」。眾所周知,香港目前主要依賴幾個產業,做闊即是要發展其他行業把餅造大,朝這個方向走絕對正確。可是報告內容了無新意,仍是上兩屆特首「說」要重點發展的那些產業,令本來稍為寬了的心應聲下沉。

本地人才培訓不足

就拿國際航運中心這點為例,報告說要鞏固和提升香港在這方面的地位,在現有的碼頭業務基礎上,發展國際航運服務業。報告還說香港目前有優秀的專才,而且發展勢頭良好。實情或許是如此,但就我所知,這些專才主要依靠外面輸入,本地人才培訓根本不足。

例如海商法(Maritime Law)的專才,現在想招聘一位主修海商法的本地大學畢業生嗎?對不起,除了城大有一個碩士課程外,各大專院校的供應幾乎是零(有錯請指正)。要找的話,唯有找那些來港深造的國內大學生,他們有不少是來自國內某著名海事大學,又或者直接聯絡台灣和英國某幾家大學,她們專門培訓這方面的專才。

可是,航運服務業又豈只需要海商法專才?還有驗船顧問、海事保險經紀、索賠顧問、船舶買賣經紀、融資中介人等等呢?單是海事保險,保賠險和船殼險所需要的知識就已經很不同,其他險種更是五花八門,香港根本缺乏這方面的培訓,而且這些專才相當缺乏,香港各大專院校開辦相關的課程也不多,就算有,也只是副修而不是主修。

以為在教育章節會有相關措施,去支持航運業發展,但翻了報告好半天,也未能找到片言隻語。這就不禁令人擔心,沒有人才培訓又如何發展航運服務業呢?

另外,整個經濟施政理念缺乏危機意識,各項措施太過依賴內地,對於拓展海外市場,報告只用了兩小段交代,具體完全欠奉。

做投資的都知道,不要將所有雞蛋放在一個籃子內。同一道理,一旦內地經濟逆轉,香港經濟自然不能幸免,若現在還不向外拓展,到時就為時已晚。

最後想講的是對中小企的支援。雖然報告略有提及,但只是舊酒新瓶,而且也偏重於拓展內地市場,租金高企問題未見提及。以為在房屋及土地供應章節有交代吧,但就只提及過增加商業用地和設施,以及活化工廈,沒有言明是否能惠及中小企。

綜合上述各點,個人認為《施政報告》關於經濟的措施欠缺新意,若要評分,對不起,我認為不合格。

1 comment:

bittermelon said...

「制抓」應為「掣肘」,實在失禮.